制行业标准 适时建立退役电池交易市场

最近消息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了11%,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浪潮也已经来临。然而,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面临的问题仍然有很多,例如正规回收渠道不顺畅,经济效益不佳,政策标准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为此,在2022全国两会期间,胡成中代表提出了一项建议: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生产者的延伸责任。

具体而言,他建议推动相关政策,将动力电池生产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4S店和电池回收厂商纳入同一链条进行考虑,明确各参与者在电池研发设计、整车工艺、电池装机、售后服务、消费者教育和回收利用中的责任,形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据胡成中透露,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的退役总量已达20万吨,到2025年有望达到近80万吨,如果不能科学地回收利用,不仅会带来环保问题,还会浪费稀缺资源,加剧原材料涨价,影响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以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着:第一,正规回收渠道通道不畅,造成非正规渠道的成本更低且出价更高。第二,非正规渠道的技术能力受到限制,多使用资源经济型较差的直接拆解回收方式,存在环保和安全方面的诸多漏洞,无法实现动力电池回收的初衷。第三,动力电池回收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技术投入,上游收集渠道和下游消纳渠道无法妥善承接导致回收处理企业规模效应难以达到。

总的来说,要推进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基础技术标准上下功夫。工信部、科技部等在2016年开始逐步完善相关顶层设计,但是在企业层面和市场层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不同车型的动力电池包设计多样,内部结构、电池模组链接方式和组装工艺等各不相同。因此,各汽车及电池厂家为了保护关键技术信息,也会对电池的电源管理系统设置读取权限,导致第三方回收单位无法直接获取一手的电池状态信息。如不能形成统一的基础技术标准,将会给拆解成本及安全性等多项关键回收指标带来掣肘。

总体来说,电池回收涉及到资源再生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多项关键因素,因此增加了整体成本,也缺少有效的行政干预。另外,由于梯次利用、修复再生等较高品位的回收领域尚未形成可靠的市场,导致汽车及电池厂商等主要潜在用户需承担较高的质量安全风险。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生产者延伸责任要求,有利于在短期内促进回收产业迅速步入正轨,并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行相应配套政策及标准,并将相关参与者纳入同一价值链,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动力电池生产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4S店和电池回收厂商应该加强协作,形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初期可以考虑设立“责任基金”,用于支持原厂自建或第三方回收厂商的经费,并促进收集网络和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动力电池回收增效降本的视角出发,推动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加强信息透明化,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和安全风险。完善相关工作后,适时建立公开的退役电池交易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巩固市场下游对退役电池的信心,并实现正规回收厂商优胜劣汰。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梯次利用、修复再生等高品位回收模式市场的培育力度,建立正规回收渠道,打通首次退役电池下游经济型用车、备用电源、储能等市场,丰富梯次利用及修复再生电池的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合理的梯次利用技术标准,平衡回收经济性与安全性、质量方面,最大化稀缺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和标准的积极推动,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和责任明晰,并建立透明化的信息机制和正规回收渠道,同时加大梯次利用和修复再生等高品位回收模式市场的培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