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沉井式停车库有望落地静安

近日,上海市停车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该规划明确了“两条腿”走路的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战略,以满足不同区域发展需求和市民停车需求,同时探索停车新技术。

在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梁华军看来,“十四五”期间,上海停车行业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要坚持总量控制和适度供给,并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弥合停车供需的差距。例如,在老旧小区中,要调整内部绿化、道路及平面布局等方式,挖潜改建、扩建停车设施。此外,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一些原本不曾被关注的点位也可叠加停车场功能,如公园绿地、民防设施、学校操场、无法独立开发的土地、高压线地下空间、既有未利用空间等地上地下空间。

为实现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规划》还提出将探索新型停车技术的落地。比如,在今年,市内首个“沉井式”停车场有望在静安区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地下车位有300个。此外,至“十四五”期末,上海也希望能利用垂直盾构(VSM)、停车机器人(AGV)以及其他智能停车新设备或新技术,具备技术先进性并发挥明显成效的示范性新型智能机械车库项目达到20个。

除此之外,盘活存量也是缓解停车难的“第二条腿”。根据数据,全市新增共享泊位3.13万个,在“十三五”期间,平均利用率在70%左右。《规划》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停车共享泊位数量将保持上涨,同时平均利用率将会达到80%。然而,停车泊位的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小区居民对共享泊位的接受度主要与停车距离、费用以及开放时间有关,需要进一步沟通协商,与属地相关主体共同解决。此外,一些停车场的大门有待打开,需要激励措施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参与。

《规划》提出,市场将成为决定停车场(库)价格的最终力量。在周边路网容量恒定的情况下,要利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调控停车需求,形成“自备车位、理性购车,合理用车,有序停车”的车辆拥有和使用理念。此外,赋予市场主体更大自主权激发他们参与停车建设与运营的积极性,实现停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规划》强调了差异化、精细化施策的核心思路。上海停车行业需要走向更为智慧化的发展阶段,更注重停车体验,以实现停得好的目标。

根据《规划》,优化道路停车泊位设置方案需要动态调整。在进行精细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实行总量调控,设置不同类型的道路停车泊位,如分时段、限时长等。

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上海市积极推进智慧停车场(库)建设。为此,《规划》提出,在全市收费道路停车场综合利用高位视频、地磁设备等智能感知设备,分级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实施“视频监管、人工巡查、限时停放、超时处罚”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以及“短停优惠、长停累计、电子缴付、征信管理”的差异化收费模式。

据悉,上海市已将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作为重要工程。首个示范性智慧道路停车场已在浦东新区张杨路(浦明路至滨江路)试点运营。计划至2025年底,示范性智慧停车场(库)和示范性智慧道路停车场数量均在100个以上。